山东省天然资源化学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天然资源化学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1年7月由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走出了一条“研产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科研开发成功模式。
一、 学术队伍
中心已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在11名研究人员中,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博士生导师6名,8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员及教授5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名。固定人员年龄均在40岁左右,年富力强。目前有5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后在中心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中心每年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二、 科学研究
中心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重大技术的基础研究,面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于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促进化工产业调整振兴。目前在生物质资源深加工清洁技术、精细化学品清洁制备技术、清洁高分子胶体分散技术、天然纤维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研究专项、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40余项省(部)、市级下达及大企业委托的开发攻关项目,有些项目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并获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争取纵横向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岛市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鉴定成果10项,授权专利30余。
三、 条件建设
中心以自身开发技术为依托建设了1套多功能精细化工的中试装置,建设了近400m2的实验室、240m2的中试基地,总固定资产1600万元。拥有有液-质色谱仪、气-质色谱仪、综合热分析仪、HPLC液相色谱等先进仪器等先进的检测分析仪器和合成实验常用的反应设备。
四、 人才培养
中心所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近五年来,累计培养8名博士、469名硕士,1名博士后顺利出站,发表SCI和EI收录学术论文150多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授权50余项)。
五、 学术交流
多年来,中心持续投入,建立了完善的对外合作交流制度。中心面向国内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对中心的小试成果进行产业化之前的中试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吸引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参与,构筑科研与产业对接的平台,使企业提早介入科技成果的中试研究,缩短了成果转,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速度。中心组织举办各类研讨会,邀请国内院士和国外著名教授前来讲学及进行学术交流。近五年,先后有近2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议;邀请近40人次国内外同行专家参观交流。
中心在积极与国外知名的企业和研究所交流的同时,也积极的与国内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与交流。中心与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国成研究所、青岛大学等学术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心主要通过自主创新、科技立项、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技术服务、产业化生产经营等方式筹集资金,保障工程中心的日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在科技局与青岛科技大学的共同领导下,目前工程中心财务状况、设备状况良好。
六、 社会经济效益
中心致力于与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以高校、中科院等科研研究单位为技术支撑,致力于二者之间的纽带,建立“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先后与青岛琅琊台集团、日照金马集团、东营长安集团、山东晨鸣造纸集团、山东华泰造纸集团、莱州盐业集团、青岛双桃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青岛国林臭氧设备有限公司、青岛新硕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青岛三力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制药集团公司、青州艾利通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大成农药、滨州侨昌农药有限公司、山东塑料制品试验厂、上海焦化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有相关项目在这些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
到目前为止,已有“衣康酸系列衍生物、系列丙烯酸酯、乙草胺和丁草胺农药除草剂系列、聚合物水处理剂和阻垢剂、精细化工中间体高效加氢、丙酸和丁酸及其衍生物制备”等多项成果在10余家单位实现了产业化,在山东省境内创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人民币。
工程中心主任:于世涛
工程中心秘书:吴 琼